发挥司法效能 深耕基层调解——多方联动破解200余人游泳馆退费纠纷 发布时间:2025-07-16 17:06:29
“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解决问题,以后还能继续去游泳,太感谢你们了!”近日,在某游泳馆退费纠纷调解现场,王女士向法院和焦作市矛调中心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连连道谢。这起涉及200余名群众的游泳馆退费风波,在多部门的紧密联动下,得到了圆满化解,不仅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,更有效防范了群体性诉讼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,筑牢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实防线。
2025年4月,3名当事人来到解放区法院立案大厅,就某游泳馆闭店后拒不退费问题提起诉讼。负责立案的工作人在接待过程中,察觉到事情不可能简单。在工作人员的再三询问下,3名当事人透露:除了他们之外,还有二三百名群众有着相同遭遇——均在该游泳馆充值办卡后,现尚有未消费完毕的金额。
得知这一情况后,立案工作人员立即将相关情况汇报给立案庭庭长梁学峰。梁学峰在了解详情后,敏锐意识到案件背后潜藏着群体性诉讼风险。“200多人的诉求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,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。”梁学峰表示。为避免矛盾升级,法院第一时间启动涉众型纠纷快速响应机制,在征得3名当事人同意后,法院当即与矛调中心对接,提出“司法引导、先行调解、源头治理”的处置思路,共同推进该案的调解工作。
调解工作启动后,解放区法院、市矛调中心、所属办事处、所属派出所、社区、市场监管局迅速联动,召开联席会议并成立工作专班,明确责任分工。工作专班成立后,各部门迅速行动。法院指派具有丰富民事纠纷处理经验的法官与矛调中心对接,主要负责梳理类似案例中的法律争议焦点,提前研判该纠纷可能涉及的合同履行、权益保障等法律问题;市矛调中心与办事处、派出所凭借熟悉辖区情况的优势,梳理排查每名会员的办卡时间、剩余次数、涉及金额等关键信息,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调解过程中,法院精准把握案子的法律适用,工作组采用“背对背”“面对面”相结合的调解方式,形成了“法院释法+矛调疏导”的协同模式。一方面,法官向游泳馆负责人解读相关法律规定,结合类似案例说明应承担的责任后果,让负责人认清法律风险;另一方面,工作专班组织召开群众座谈会,专班成员引导群众充分倾诉不满情绪,缓解焦虑心理,法官则向大家讲解诉讼流程、举证责任等法律知识,分析调解与诉讼的时间成本、经济成本差异,引导大家理性选择解决途径。
经过多方协商,工作专班确定了游泳馆继续营业的处理措施方案,明确若后续游泳馆转让,将与转让人协商保障会员可继续使用会员卡。针对这一处理措施,法院从法律角度对相关约定进行把关,明确游泳馆在继续营业期间的服务标准、转让时与转让人的权利义务等内容,既确保会员权益得到法律保障,又兼顾了游泳馆的经营实际和群众的合理诉求。
经过两个月的持续攻坚,在法院与市矛调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,游泳馆与全体会员达成一致:游泳馆继续营业,保障服务质量,若转让将与转让人协商会员继续使用事宜。目前,游泳馆已恢复正常营业,会员们可以正常前往消费,大家的焦虑情绪也得以缓解。
近年来,解放区法院始终坚持“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”,通过设立“法院入驻市矛调中心调解联络点”,与综治中心、社区、行业协会等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,累计化解涉众型纠纷30余起,涉及群众1200余人,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强劲的司法动力。
“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。”解放区法院立案庭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,解放区法院将继续探索“司法+基层治理”新模式,通过加强法官驻点调解、开展法律培训、完善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等举措,让更多矛盾在基层化解、在萌芽消除,用司法力量守护群众的幸福生活。
责任编辑:yys |